滁州市交通运输局2022年工作总结

    发布时间:2023-02-21 16:58
    【字体:打印

    2022年,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市交通运输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决落实中央“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”要求,高效统筹疫情防控、保通保畅和交通运输发展,知难奋进、难中求成,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。

    一、攻项目,压茬推进基础设施建设

    抓在建,全力稳投资。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30.6亿元,占年度计划的113.5%,同比增长25%,创历史新高。滁天高速建成通车,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7公里,全市通车里程647公里,位居全省第一;滁合高速滁州段开工,明巢、来六、宁洛改扩建等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建设,滁西环高速施集互通、徐明高速司巷互通、合宁高速全椒互通提前开工。G328城郊至池河段节点工程珠龙大桥先行施工,S315凤阳至临淮关段、G328定远至永康段改建工程开工建设,G329凤阳至蚌埠段改线工程(一期)桥梁围堰施工,汊河集船闸重建工程交工验收,大唐滁州电厂专用码头港池土方开挖。努力打造“平安百年品质工程”,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状况保持高位运行,G104明光绕城线工程荣获“黄山杯”。

    抓前期,跑出加速度。加快推进凤阳至定远、盱眙至明光、扬州至淮南滁州段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,滁合等4条“省高”升“国高”。滁淮连接线工程完成土地预审,G329高塘至麻埠大桥段改建工程挂网招标。成立市级指挥部推进“两河两港”(滁河-清流河综合航运开发工程、清流港区、全椒襄河码头)项目前期工作,窑河-高塘湖复航工程完成工可及勘测等工作。

    抓要素,厚植动力源。用足用好“三区三线”划定成果,加快普通国省干线公路、一般航道和港口建设项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等工作,夯实交通建设用地保障基础。充分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货币政策工具,发行收费公路专项债18.5亿元。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盘活交通基础设施存量资产,多渠道多方式筹集项目资金,助推交通项目加快实施。

    二、强支撑,服务保障重大战略实施

    加速交通一体化。加快顶山一汊河、浦口一南谯新型功能区交通项目规划与建设,不断夯实长三角一体化交通基础,G104汊河大桥全幅通车,来宁客运枢纽中心主体完工,黑扎营大桥、南浦一级公路等5个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。

    建设绿色交通。深入开展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行动,出台绿色交通发展实施方案,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加快形成。开展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行动,主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81%,服务满意率达98%,荣获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。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持续推进,改造不符合规范岸电接插件57套,岸电使用同比增长83%。常态化开展交通运输行业污染防治,从严从实整改销号省厅环保督察涉滁问题11件、市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6件。

    助力乡村振兴。高质量建设“四好农村路”,建成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121.6公里、2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及联网路以及建制村通双车道169.6公里,危桥改造完工14座,实施村道安防工程604.5公里。天长市荣获全国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县。打好“快递进村”收官战,市域“快递进村”全覆盖。精心做好定点帮扶工作。

    三、惠民生,持续提升运输供给质效

    帮企助企减负纾困。制定疫情防控期间物流运输行业纾困政策实施细则,指导293个市场主体申请各类贷款628笔、金额4.3亿元。实施差异化收费及阶段性减免政策,市属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全年减免通行费6977万元,惠及车辆1212万辆次。交通领域企业诉求办理满意率100%。关心关爱货车司机,新建成“司机之家”1个。

    着力提升出行品质。建设综合运输服务站17个,完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修编暨公交线路优化调整项目,城区新建琅琊山南门等公交首末站3座,优化调整公交线路6条,新开定制公交5条,不断释放公共交通供给效能。指导网约车平台推广“老人打车”服务新模式,应用“95128”出租汽车电召热线,优化老年人打车出行服务。圆满完成省“十五运”、中国光伏大会等重大活动运输保障任务。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监管力度,加速网约车合规化进程,推进网络货运健康发展。

    交通运输一体发展。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,指导支持凤阳鸿运港务开通集装箱运输航线7条,完成集装箱运输2.3万标箱,综合运输量增速位居全省前列。编制城乡货运物流发展规划,全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5A,中通快递物流园建成运营。支持天长市创建“全国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”,指导定远华塑物流积极创建第二批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,天长市“深耕三级节点建设促产业发展”荣获全国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典型案例,定远县获批创建第二批省级“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”。

    四、严治理,争创最优运输市场环境

   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新型监管模式有效运用。政务服务交通窗口“最多跑一次”“不见面审批”“365天不打烊”,道路运输高频事项“跨省通办”2.6万件,大件运输审批“一网通办”630件。拓展守信激励场景应用,全面开展信易+驾培,指导31家运输企业完成信用修复。

   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。筑牢疫情防控“第一道防线”,以交通道口、场站为主阵地,累计出动防疫查验人员20余万人次,查验车辆905余万台次、人员1404余万人次。建立健全货物运输保通保畅工作机制,全市累计办理各类应急物资运输通行证8198张,协调解决企业运输事项1013件,推送企业来滁信息5万余条次,储备转运车辆105台,有效保障了产业链、供应链稳定。

    法治交通深入推进。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立法进程,制定巡游、网约出租车经营管理办法。常态化开展规范性文件“立改废”,保留13件,废止3件。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,建设基层执法站所标准化示范点2个,全面完成执法服装配发、证件换发,实现执法形象“四统一”。整治重型自卸货车非法改装专项行动受到省厅通报表扬,“承诺轻罚”制度入选“全市十大法治为民办实事”,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智慧链项目入选我市“城市大脑”建设成果,治超工作连续5年全省第一。市交通执法支队荣获全国行政执法先进集体,天长市交通执法大队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工作获交通运输部通报表扬,1人获省“七五”普法先进个人。

    五、夯基础,构筑严密安全稳定防线

    突出安全专项整治。紧扣“防风险、保安全、迎二十大”主线,组织3轮全覆盖式督导检查,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73次,扎实推进国务院安委会15条硬措施等重大任务落地。深入开展公路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、“两高一场”周边环境整治、船舶碰撞桥梁隐患治理等专项行动。投资300万元建设滁州市交通综合管理平台(一期),投入52万元聘请第三方机构排查整治安全隐患753处。安全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,形成市本级制度规范6个。事故起数、死亡人数“双下降”,水上交通安全连续35年未发生监管责任事故。

    严密防范自然灾害。强化预案、预演、预判、预警措施,有力应对冬季低温雨雪冰冻、夏季连续高温、台风等恶劣天气。组织开展道路应急抢险、水上救援、综合抢险、消防安全等演练7次。高质量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,成果积极得到运用。

    有效管控重大风险。认真落实货车司机权益保障工作意见,牵头组建市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联席会议。扎实做好公路水运工程欠薪隐患排查治理。梳理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起,化解信访事项26件,高标准办结建议提案71件、领导信箱32件、网站互动咨询89件、政务便民服务热线工单1.8万件。常态化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反恐工作。

    六、抓党建,科学引领行业发展根基

    “两个维护”坚定践行。持之以恒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二十大精神。规范工作人员网络行为,抓细抓实意识形态工作,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。

    基层基础坚强有力。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“六亮”行动,深入推进“星级”党支部提档升级,市海事中心着力打造“‘船’承匠心、‘检’亮服务”党建品牌。深化“党建+信访”工作机制,妥善化解信访积案4件。坚持好干部标准,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,提拔重用局属单位科级干部13名,交流调整科级干部3名,公开招录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名。

    纪律作风更加严明。一体推进“三不”体制机制,持续深化“两违规”突出问题专项整治,聚焦“六不”突出问题,持续深入纠“四风”树新风。有效运用“四种形态”突出抓早抓小,全年给予党纪处理2人,诫勉谈话4人,谈话提醒4人。

    行业形象持续提升。全员行动抓创建,着力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融入日常工作。连续17年开展“绿丝带”爱心送考。出租车驾驶员方怀成同志荣获“全国最美出租车司机”“安徽省劳动模范”、当选省人大代表,全椒县交通执法大队杨海同志荣获省“五一”劳动奖章,市交通执法支队戴立峰同志荣获省“金牌职工”称号。加强与主流媒体深度合作,持续发出交通“好声音”。

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